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10, 2012的文章

[連動測距相機] 天線機.Voigtlander Vitessa N.1954

圖片
Voigtlander Vitessa 天線機大約從 1950 年開始生產,不可換鏡的部份可以分為 A、N、L ,前期 A、N 系列機種沒有測光表,一直到 L 才開始有光電池測光的設計, Vitessa T 接在 L 之後,也有光電池測光,改成可換鏡。 A、N、L 這三代固定鏡頭的機種其實也版本眾多,一些是外觀上的差異,像 PC 閃燈孔從鏡頭移到門蓋,機身上有沒有可以掛背帶的耳朵,LOGO 的位置和樣式,也包括相機上使用哪顆鏡頭的差別等等。 說實在,因為沒有測光表,我只能先確定這台 Vitessa 一定是 A 或 N 其中一款,特別是年份接近的 A5 和 N,翻了一下 網路上的資料整理 ,大致上這樣歸類比較快: Vitessa A:連動測距的黃斑區是菱形的,A 的版本眾多,A1 – A4 的 Voigtlander 字樣不在機身前的鏡頭上方,而是在機頂,像 Leica M3 那樣把廠牌和型號都刻在機頂,A5 才將 Voigtlander 廠牌名稱寫在機身前的鏡頭上方。 Vitessa N:連動測距的黃斑區是方形的,自 N 之後都是方形的黃斑區。 Vitessa L:有測光。 Vitessa 簡介 我個人認為,老福所生產的 Vitessa 應該是 135 連動測距相機裡頭最具特色的吧! 天線按壓把過片和上弦兩個動作合在一起,可以從鏡頭旁的連動觀察得出來,當天線按下時,下圖右邊的彈簧會跟著被壓下,然後下圖左邊鏡頭旁的那支 (大姆指位置),就可以按下擊發鏡間快門,這些設計可以看到早年蛇腹相機的縮影,彷彿一個濃縮的蛇腹相機頭被裝在 135 相機這樣。 Vitessa 除了相機漂亮,精緻的機械感,極富趣味的雙開門蛇腹設計以外,我覺得操作上也讓我印象深刻: 一、用右手就能對焦和按快門: 快門旁邊的圓形是對焦距離的指示,在你右手大姆指位置的那個轉輪是對焦用的,所以你可以看著疊影的觀景窗,用大姆指對焦,右手食指按下快門,左手在幹嘛呢,拍照時扶好相機準備等一下用大姆哥按天線過片。 二、開門機制: 因為做了鏡頭可以收進來關門的特殊設計,如果開門不方便的話,一定也會為人詬病。 有兩種開門的方法:門把開蓋和快門開蓋。 門把那個機制設計在兩扇門的下方,要開門時往右邊推 (正面對著相機的時候),門就會彈開,然後你拉開門鏡頭就會伸出來。 過片天線和快門鈕這兩個突起,當天...

脫殼。

圖片
脫殼是一種手段。 結束,然後重生。

[連動測距相機] 可換鏡天線機.Voigtlander Vitessa T.1957

圖片
Voigtlander 這個老品牌,1756 年成立於維也納,1925 年從家族企業轉變為股份公司,1929 年 Schering AG. (化學公司,生產底片) 取得了多數的股份,Schering 旗下生產的底片以 Voigtlander 為品牌銷售,1958 年,Schering 把手上 Voigtlander 的權利賣給了 Carl-Zeiss Foundation,1982 年 Rollei 接管了福輪達,1996 年 Rollei 把 Voigtlander 品牌賣給 Plusfoto,1997 年 Plusfoto 又將 Voigtlander 品牌賣給 Ringfoto,最後是 1999 年 Cosina 取得 Voigtlander 品牌的生產與銷售權利至今。(整理自: The History of VOIGTLÄNDER ) 1950 年代初期,開始 Vitessa 系列,使用 135 底片的連動測距相機,一般被稱為天線機。 老福的天線機 Vitessa 系列,在 Vitessa T 之前有三個哥哥:Vitessa A、 Vitessa N 、Vitessa L,這三款都是蛇腹開蓋的固定式鏡頭,過片上弦都是透過機頂的長桿,拍照的時候突出來就像支天線一樣而得名。 Vitessa T 承襲三位哥哥的天線設計以及基本的機身樣子,拿掉了蛇腹和收蛇腹的那兩道門,就像把三個哥哥的門關起來挖個洞加上接環,成了可換鏡的連動測距相機,Vitessa T 有三個版本: Vitessa T version 1:光電池測光元件是跟 Vitessa L 一樣的方型,ASA 6-200 Vitessa T version 2:光電池測光元件是一顆顆突起的圓型,ASA 6-200 Vitessa T version 3:光電池測光元件是一顆顆突起的圓型,ASA 12-400 主要的差異是外置測光元件的樣子設計,以及支援的底片 ASA,三個版本都是採用 Synchro-Compur 鏡間葉片快門,最速快門為 1/500 秒。 有四款配套的鏡頭: Color-Skopar 50mm f/2.8 standard lens Skoparet 35mm f/3.4 wide angle lens Dynaret 100mm f/4.8 medium tele le...

雨。

圖片
雨,總讓人心情沈重,特別是待在這個久住也難親近的城市。 思鄉的愁,就更稠了。

Sony RX100.1 吋感光元件的大光圈 DC

圖片
(圖片來源: DC Watch ) 首先,1 吋的感光元件是多大呢?來看下一張來自 43 Rumors 的比較圖。 這塊感光元件採用 Sony 自家的 Exmor R CMOS 背照式技術,恰與 Nikon 1 系列一樣的尺寸,畫素則達到 20.2 MP,給你蔡司 T* 鍍膜的鏡頭,建議售價是 21,980 元。 行銷上,他絕對不會告訴你有多大,而是拿最小的跟你說有四倍大喔這樣。其實我覺得這些數字總是讓消費者覺得奇怪吧,追求愈來愈大的數字,那難道大就比較好?說真的還是先了解這些數字到底在幹嘛比較重要吧。 現在這些所謂高階隨身機主打的對象,是不想拿大台相機,又不想要 EVIL 鏡頭突出來很多那種不成比例的樣子 (Sony 自己的 NEX 就是那副怪德性),當然,有些 EVIL 也將變焦鏡頭愈做愈小 (M4/3 陣營),除了外型上愈來愈讓普羅大眾便攜好拍,其實整體來說,性能上他們都在做同樣的幾件事: 讓你拍出景深淺的照片。 讓你在室內或晚上不用閃光燈拍出來的照片是 OK 的。 這兩個因素都跟感光元件有關係。 於是 Canon G1X 開了第一槍把不可換鏡的 DC 感光元件加大到 1.5 吋,就快要跟一台 APS-C 單眼一樣大了,Sony RX 100 除了是採用略小的 1 吋感光元件 (至少也跟 Nikon 1 一樣大),畫素還衝上 2000 萬,1 吋的感光元件衝上 2000 萬是會有一點風險,畫面雜訊的問題會稍微讓人擔心,但反正看到實拍評測才說得準。 而我想,科技事實上已經慢慢改變一定要感光元件片幅大畫質才會好這件事,片幅小一點,畫素更高的感光元件一樣能夠有愈來愈好的畫質。那麼為何感光元件還是要做比較大,原因在於想要回應多數會想購買所謂高階隨身機的使用者,對於拍出有散景淺景深照片的需求。 廠商先在前幾年主打感光元件片幅大一點點的所謂大光圈相機,讓消費者看到雜誌或媒體上常見的『大光圈』字眼,而與能夠拍出淺景深照片連結,進而購買,一定有消費者會說,那怎麼拍不出那種後面可以糊掉的照片。 還記得嗎?2010 年 Sony 還推了一台 DC,可以直接在相機後製淺景深的 WX5,雖然有一些使用上的限制,但其實不難發現消費者好像很愛淺景深這樣的感覺,某種程度可能也等同認為那是一種高級的表徵。 所以廠商開始連 DC 的感光元件都給變大了,然後多賣你一點錢,其實都在反映...

[底片集] Konica Centuria PRO 400.Mamiya C3 卷二

圖片
使用相機: Mamiya C3 Professional with Mamiya-Sekor 105mm f3.5 使用底片:Konica Centuria PRO 400 過期 沖掃店家:士林正典 上禮拜拍完那最後一卷 120 之後,連忙又再補了二十支,其中有十支是 Konica Pro 400,這也是支停產的底片,效期是到 2006 年 11 月,感覺也是蠻後面的一批了,說真的,現在底片的選擇好少,能找到這種過期的老片我都會想要試一試,還沒拍的時候其實很擔心會不會像之前拿到的 Konica Centuria 100 或 200 的 135 底片一樣,拍出來很慘烈,又紅又紫這樣。 手邊的 120 相機大概都沒有測光表,我也懶得帶測光表,135 相機雖然是 AE 其實也都忘了看機身是測多少,大致上都是肉眼測一測,這支 400 的過期 120 片算一算如果當 100 ~ 200 拍好像還 OK,反正負片嘛,我這種不準確測光的習慣將就將就都還過得去就是了 (認真攝影者請勿如此),不過說真的,逆光情境我肉眼測還比相機準吧。 而且,比起 Kodak Ektacolor Pro 160,我個人還比較喜歡 Konica 這支。 底片長這樣: 盒子長這樣: 今天在台藝大拍的。 中央北路,忠義站附近的阿勃勒。 蔣經國坐在捷運底下的路邊 (北投站 - 復興崗站之間,豐年路二段)。 雙溪河堤。 其他本卷照片: Mamiya C3 vol.2

[底片集] 大家都在釣魚.Fujifilm Pro 160s.Pentax LX 卷六

圖片
使用相機: Pentax LX with FA 43 LE and Tamron SP 90mm f2.5 Adaptall II 使用底片:Fujifilm PRO 160 S 過期 沖掃店家:士林正典 先聊一下這支已經停產的 Fuji Pro 160S 底片,這是一位熱心的網友 Kris 友情贊助的,很感謝他,一次就拿了十支各式底片跟我交換,超級海派的,反而是我才拿六支去,很不好意思。 官網上對這支底片的描述,除了寬容度大,顆粒細以外,我比較感興趣的應該是 Superb skin tone rendition 這一句,通常我們拿 Fuji 的底片拍人出來的結果都有點偏紅之類的,這支倒是不會,接近原來的膚色表現。 底片長這樣: 今天中午自己一個人溜出門。 正中午騎車到關渡碼頭的時候,一開始雲還有點厚,後來才慢慢開。 原本去關渡我是想拍些沼潮蟹,但關渡碼頭這邊的沙灘比我想像的還要遠,鏡頭帶不夠長,只能勉強拍拍吃他們的鳥。 後來我看到一對祖孫裝備齊全地要去碼頭邊釣魚,很感興趣的跟著過去。 小男孩蠻厲害的,爺爺要綁什麼或準備什麼他都幫的上忙,還手裡拿了一張潮汐表,估算海水的漲退情況,幫爺爺準備釣具之餘,還可以到處寒喧,一會兒問人家鉛用多重的,一會兒看了一下別人用的餌,總之挺忙的,爺爺甩桿的時候看到我拍還不忘記比個 Ya,我想他就是所謂天才小釣手吧。 爺孫倆來之前,這位型男已經中了兩尾大魚。 從旁邊的釣客跟這位爺爺的互動得知,爺爺昨天在這兒釣了兩尾大魚,所以今天又帶了好大盒新鮮的小卷,想再來刷新紀錄一番,邊看著樓上型男釣上來的那兩條,我覺得這種熱愛釣魚的高手大概都很有一種求勝的意志力,感覺有點不以為然。 後來陸續前來釣魚和騎單車來看別人釣魚的人也愈來愈多。 還是有再釣起一些魚,不過就沒有型男早前釣上來的那兩尾大了。 後來太陽愈來愈大,我就先離開關渡碼頭去別的地方。 大約下午五點的時候又跑去雙溪的河堤邊,也是去看人家釣魚。 我剛到的時候,覺得這些水鳥也太不怕人了吧,就真的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 後來看了一陣子,才知道那些鳥算是在排班,在等這些釣客丟魚給他們吃,索性也不自己抓魚了,就飛來站在那邊等,一咬到魚就飛走,免得被別的鳥搶魚吃,很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