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我目前用過的三個 Wayland Compositors

圖片
我大概是去年開始全面只用 Linux 作為桌面工作和玩遊戲的作業系統,以前通常多留個 Windows 做 grub 開機可切換,MacBook Pro Intel 也被我裝了 Linux with Sway。 這也差不多是 Linux 各大 Distro 開始從遠古時代的 X11,漸漸進入預設採用 Wayland 的時代。 因為 X11 時玩過 i3,所以第一個入手的 Wayland Compositor 是 Sway,因為他是 i3 兼容的 Wayland Compositor,Tiling Layout 對於 Terminal 工作者來說很友善,甚至可以用靈魂契合來描述,特別是你要同時處理很多台遠端機器,平鋪起來真是銷魂。 通常一開始也不用特別搞什麼,預設的熱鍵通常是 Super + Enter 開一個你喜歡的 Terminal 軟體,然後配個 Super + d (d for dmenu) 可以開一個 Application Launcher 像 rofi, wofi, fuzzel 這類,上方或下方弄個還看的下去的 Waybar,就可以組成一個很好用的桌面環境。 大概在今年三月之後,fcitx5 輸入法和 Google chrome 瀏覽器在 Wayland 上相容性的問題漸漸都解了,要不然在這之前,通常都先用 Firefox 當預設瀏覽器,因為 Google chrome 在那一陣子的更新,伴隨著 Wayland 的輸入法架構有變動,常常會發佈新版本就會出現沒辦法輸入中文或者只有第一個視窗可以輸入中文的情況。 Terminal 的話我最喜歡 foot 的輕量並且是純 Wayland,所以我預設的 Terminal 通常是他。想用可以多開 Tab 的 Terminal 我會用 Kitty,通常設定一個 Window Rule 開 Floating Terminal。 然後 Sway 弄差不多以後,大概就看到 Hyprland,漂漂亮亮的 GitHub repo 設定檔和桌面截圖,然後就也切換到 Hyprland 的環境也大概搞一陣子,把一些快速鍵觸發軟體或 script 的習慣都在 Hyprland 上設置一份,搞定一些兩者有差異卻要共用的軟體設定,這大概是第二步。 最近 Niri 是我的主要桌面,這比純 Tiling Layout 多了可左右延伸的滾動,同...

閒聊 Xmrig CPU 挖礦

圖片
這兩年弄了三台 AM4 的電腦,並且在今年底 DDR4 記憶體大漲之前,大致上都已足夠,一定是等跌價或大量二手出現再考慮補齊插槽了。 我的兩台洋垃圾主機用的都是 DDR3 ECC,也基本都補滿了,沒什麼懸念。洋垃圾主機目前主要就是跑 LXC 和 Guest VM,通常我會沒事多開一兩個 LXC 讓他跑自己包好的 Xmrig docker,給他綁定核心滿速跑 RandomX 的挖礦。 RandomX  演算法主要是針對 CPU 挖礦設計,雖然 Xmrig 也支援 OpenCL 和 CUDA 去挖,但通常 GPU 有其他更有效率的演算法可以跑,不會特別想用 GPU 去算 RandomX,所以編譯 Xmrig 的時候,通常乾脆把 GPU 的支援拿掉也無所謂。 通常新聞裡面常常有的駭客植入挖礦程式,或者網頁瀏覽挖礦,都跟門羅幣 RandomX 這個演算法或者相關衍生以 CPU 為主的演算法有關,而且其實都已經存在很多年了,總是有人會發現有人不會發現,對大多數的電腦使用者來說,要發現可能也不見得容易,config 可以設定只最多佔用多少百分比的 CPU 資源,有些還做到用排程的方式跑,加上大多數人的電腦其實也都是效能過剩,沒有奇怪變慢的情況之下也不太可能去追查問題,優先權預設就是閒置的時候才使用大量資源去挖,所以被控制的閒置裝置,除了拿到資料和控制網路以外的價值,埋個 Xmrig 基本上算順便加減賺。 我目前的三台 AM4 電腦裝的都是 CachyOS,Arch Linux based distro。剛開始用 AM4 的時候,我最不習慣的是看到 CPU 溫度動不動就 80 度,原廠風扇換成六導管,或者主機板調個 PBO、電壓什麼的,最後能穩定跑在 60 度上下大概就是我目前的習慣數值。網路上說,習慣就好,AMD CPU 規定的溫度上限是 95 度,過了撞溫度牆反正就降頻跑,說真的還真習慣了。 16 個 thread 開 4 個挖,btop 排版好看。

關於懼高

圖片
怕高,所以不敢飛。 害怕失敗,所以一直不敢面對。 於是,一成不變。 --- 發現 2023 年 3 月未發佈草稿。

回味礦卡 AMD GCN4/Polaris RX470/570/580

圖片
在用 GPU 玩 AI 之前,挖礦應該是當年很潮的顯示卡用途吧。 曾經同時擁有 10 張 RX470/570/580 8GB 的顯示卡,8 張在 HiveOS 裡面跑挖礦,另外兩張分別在兩台洋垃圾上使用,一台 Proxmox VE 的主機也是有 Passthrough 給一個 Windows vm 在挖,也玩過 Passthrough 給一個黑蘋果 vm,另一台只裝 Windows 就打遊戲和跑 Android 模擬器用,話說這個配置少說已距今八年前了。 大約四年前,那時候好像又有一波礦潮,有人在收礦卡,我看價格還不錯,那 8 張挖礦用的卡就都清掉了,只留著空的礦機機箱和主機板。 今年上半年我有把手上剩下的這兩張 AMD GCN4/Polaris RX470/570/580 8GB 顯示卡測試了一下跑 Vulkan llama.cpp,跑 8B 以下量子化過後的模型,坦白說也還算能用。 RX580 這張卡到 2025 年的可玩度,考慮他出廠的年紀以及在那兩波礦潮中各種極限環境下努力工作的狀態,真可謂老驥伏櫪! 這張顯卡現在要挖礦是有一些效率比較差的狀況,安裝支援 OpenCL 1.2 的驅動那些比較麻煩一點,昨天搞了一個下午,用一個 Ubuntu 20 的 LXC,使用 amdgpu-pro-20.30-1109583-ubuntu-20.04 裡的 amdgpu-install 終於裝成功支援 OpenCL 1.2 的驅動,總算可以成功跑 lolMiner。跟今年才誕生的 9060XT 對比,同一種演算法 BEAMHASH 可以跑出個 15 比 20 sol/s。 哦,最後我比較意外的是用 Intel A380 挖 BEAMHASH,能源挖礦效率非常好耶,本來這張很單純是想用來轉 H265 為主的卡,但想不到他的每瓦效率 (sol/s/W) 可以達到 0.187,只花 50W 不到的電力,大概可以跑出 7-8 sol/s,甚且還是張台幣 4000 元以下的顯示卡。

[數位拍立得] Kodak Mini Shot 3 Retro C300R 4PASS 2合1 口袋相印機拍立得

圖片
很久沒寫相機文,而且也不是底片相機。 今年初突然有點懷念有在拍拍立得的時候,那種拍完把照片送給親友的祝福喜悅,不過年紀大了比較務實,開始計算起如果也想把以前的照片印出來,那麼相對低的成本和設備應該是什麼? 研究了一圈,大概自己把照片印出來的需求 CP 值最高的是 Canon Selphy Printer (4R 技術) 和 Kodak PD460 (4PASS 技術),這兩款基本上都可以印 4x6 的照片,技術上也雷同,都是透過色帶膜四次來回上色印出照片。成本的話,大概一張約 10 元台幣,如果換算 3x3 片幅大約可以印兩張,2x3 片幅大約可以印四張,雖然需要自行裁切,但這成本低得不言可喻。 不過上述這兩台基本上是屬於接市電才能使用的設備(Canon 是有另外再出鋰電池),如果要派對或聚會也能耍帥的話,我想還是要選擇也能印也能拍照的設備,比較有那種拍完大家一起看著照片從相機印出來的那種老拍立得感,因此最後選了 Kodak C300R 。 操作滿簡單的,所以就不像以前一樣寫什麼教學文了,3x3 的片幅不加框的話,大概就等於以前用 Polaroid 600 的成相區域。 先來看直拍印出來的照片。 整體來說,直接拍完印出來的成相反差是比較大。 再用手機裡的底片數位掃描檔測試兩張。 我以前拍這些生活記錄照通常喜歡偏亮,第二張印的時候我用 Kodak 的 App 大約調暗了半格再印,得到的結果我比較喜歡。 總之,一個新開始。 8 張隨附的相紙很快就印完了。 底部打開很簡單就可以換片匣了。

新年應該快樂。

圖片
平淡踏實,不改其樂。 2024 新年快樂!

騎腳踏車上班

圖片
昨天下午騎腳踏車去公司開週會,時間大約 15~20 分,感覺可以。 每日的買咖啡日常,會經過安農溪,也可以體驗都市人來宜蘭住民宿騎腳踏車的週末行程。 新的交通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