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關於挑選數位單眼這檔事
當擁有數位單眼不再是遙不可及時,推薦完全沒有包衭卻渴望入門的朋友買哪個廠牌型號反而顯得複雜很多。
朋友會問:「你是用哪一台單眼?」,然後再詢問別的朋友同樣的問題,得到的答案可能是,完全沒聽過我這台單眼或認為這台的牌子與型號不夠專業,不夠高級,或者不適合,接著又推薦了另一個牌子與型號,最後會有一籮筐的相機可以選擇,卻不知道選擇哪一台才好,就像是小朋友在挑玩具一樣。
市場上市佔率高的品牌,肯定有其優勢,這無庸置疑,然而市佔率卻不一定是重點,各式各樣的相機,針對不同目標對象所設計的規格與外型,仍是各自擁有支持的族群。
最近有個朋友想入手數位單眼,我是這麼做的,我花了一點時間了解他喜歡的品牌類型,還有他入手單眼之後想要拍攝的題材,順便跟他一起比較了各廠牌相機的價格,最後確認他的預算區間以及有無彈性空間,順便研究了一下後續添購鏡頭的可能性及選項。
先說說我自己,我有一種不喜歡市場佔有率高機種的反骨性格,我唯一的 DSLR 是二手的 Pentax K10D,含 18-55mm Kit,除了因為大姨子有大量的鏡頭資源可出借試玩,也因為前輩稱 K10D 為「駿秀的野馬」,而讓我有馴服他的衝動。我的前手大約按了一萬多次快門,而我接手之後使用至今,至少已再增加了兩萬個快門數,並且數字持續上升之中。
不過,我比較具體的攝影習慣的建立,卻是來自一台 22mm 定焦的塑膠底片相機。首先是視野的改變,讓我更想了解傳統 35mm 的焦段感受;再者是定焦與變焦的選擇,隨手在路上拍攝的過程之中,我想訓練自己對於景物的觀察力以及取景的能力,而專注於定焦鏡的練習,有助於在按下快門之前,快速決定畫面的構圖。
而 Pentax 正是以製造特殊焦段並且小巧精緻的定焦鏡著稱,這也是我當初選擇 K10D,在尚未確定自己適合定焦或變焦之前,就已經知道的品牌特性。就我個人的感受,Pentax 是擁有極優異光學製鏡能力的品牌,同時也有很多與眾不同的思維,無論好的壞的,基本上是很有個性而不隨波逐流的。
不過這樣的特性,基本上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包括在數位單眼數代的品牌知名度,都影響了把 Pentax 品牌介紹給朋友的優先性。我始終擔心在自己的介紹之下,使用上不順手或是與他人比較之後讓朋友感覺做了錯誤的選擇,有些是知名度的考量,有些是規格上的比較,有些是對焦的速度,也可能是鏡頭選項的稀少,總之,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圖片來源:Google)
我發現這位朋友對於 SONY 擁有極高的品牌忠誠,而自 Konica-Minolta 全面退出相機製造,由 SONY 接管了 Konica-Minolta 的攝影事業版圖,承繼 Minolta 的 α 血統,我的確有開始關注 SONY 所推出的 DSLR,針對了去年推出的 α380、α500、α550,做了一些規格跟價格的比較與分析,我必須說,α550 的確是一台兼具入門使用便利性,並且搭載強大中高階性能的一款相機,與他討論並分享一些網路上評測的文章,也實際到 Sony Style Taipei 101 店接觸了實機,在裡頭擺了包括 α330、α450、α550、α850、α900 這幾台機身,對於 α3xx 系列的機身,由於機身定位是屬於小型機的市場,握持感對於男性來說稍小之外,α450 及 α550 機身的握持以及較輕的機身,算是蠻討喜的。值得一提的,SONY 在 2010 年初推出的 α450 雖拿掉了 α550 的部份功能:不支援臉部辨識及追焦、不支援微笑快門、沒有 AF 的 Liveview、無法翻摺以及較差畫素的 LCD,但以較輕量的機身,與 α550 同等級的拍攝畫質及感光元件,更便宜的價格 (單機身不到 20000 元),將是相當具有攻擊性的產品定位,詳細可參考:DCView: Sony α450 特色、外觀及設計。
SONY 的機海策略很嚇人,也顯示 SONY 的野心與實力,除了 SONY 自己出的鏡頭,無論是復刻自 Minolta G 鏡或新的 G 鏡,再加上也能夠使用 Minolta 的 AF 鏡,還有 Zeiss ZA 鏡的加持,從深度跟廣度來看,很被看好,至少我個人是這麼認為。而這位朋友應該會以旅遊時拍攝為主,可能是以變焦鏡做為選項,這個部份原廠選項夠多,副廠也不少 (當然仍比不上 C,N 兩家),而變焦鏡這個部份也不會是 Pentax 的強項,對焦及連拍速度也勝 Pentax,而定焦鏡的選項在 SONY 也算足夠,對於他未來使用習慣的改變或換鏡的空間來說,我應該不用負擔太多介紹錯誤的壓力,雖然目前 SONY 的機身並沒有錄影的功能,可能是 SONY 自家有著 DV 市場所做的考量,朋友自己是有 SONY 的 DV,也不在意這項功能是否提供,因此 SONY 的相機對他來說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包括他自己的品牌忠誠就會為 SONY 的機身加分不少)。
對於 SONY 的看好,除了信賴其優異的電子技術,還有一篇關於 SONY 策略的文章,提到 SONY 以畫質做為導向的策略,蠻認同這樣的市場走向,資料來源:SDF: [轉貼] ALPHA真正的力量。底下就轉貼這篇文章,給大家參考。
當最近無數期待A750、A950的文章對SONY未來新全幅寄予對焦、高ISO、連拍等方面的期望時,這種希望的出發點就錯了。因為這種希望寄託於大部分人當今對專業相機的定義,而這種定義是從CANON和NIKON現有的專業相機延續而來的。當我們做出一個預計的時候,往往不能從個人的期望出發,而從已有的客觀存在的現實和邏輯出發。當不再抱有那些不切實際的期望的時候,或者說改變、擴展我們對專業相機的定義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ALPHA真正的力量。
從A900和ZEISS鏡頭開始,所有的客觀現實和跡像都表明,SONY壓根不會進入CANON和NIKON所處的專業速度領域(雖然在大部分人最近幾年的理解中,這一領域就等同於專業領域),而是HASSELBLAD和MAMIYA等中片幅加數位機背所處的專業畫質領域。(這一領域之所以不夠被關注,可能只是因為那些中片幅加數位機背各個天價,非尋常人所考量)。後面解析的幾個方面,足以證明這一趨勢。
像素和低ISO畫質:SONY的優勢就是CMOS,而且,3000+萬像素新全幅將在不太久的未來發佈(這幾乎是肯定的)。事實上,A900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媲美HASSELBLAD和MAMIYA等中片幅加數位機背了,而ZEISS鏡頭的存在,其最大意義就是可以滿足超高像素、超高解析度的需求。SONY新全幅將無庸質疑地刷新135系統的像質極限,順利的話,以SONY在CMOS上的技術實力,未來完全有可能逼近甚至超過現有中片幅數位機背。而相比HASSELBLAD和MAMIYA的天價,如果SONY新全幅的價格只有它們的一半甚至更低,那麼SONY就贏了,喜歡超高像素、超高解析度的兄弟們就有福了。
高ISO:一個最簡單的理論,即像素越高,高ISO越難做好。與A900近似像素的D3X雖然做好了高ISO,但價格卻比A900貴了三萬(人民幣)有餘,其CPU不知道投入了多高的成本,可見其難。從這個角度說,SONY的3000+萬像素新全幅的高ISO表現,幾乎不會比A900有實質性的提升。另一個角度說,HASSELBLAD和MAMIYA等中片幅加數位機背,從來沒有一個把高ISO做好了,因為真正使用這類機器攝影的人,往往根本就不看重高ISO。這樣問題就很簡單了。一方面SONY已經擁有了在超高像素、超高解析度上和中片幅加數位機背媲美的能力,而且高ISO表現至少比現有的中片幅後背強;一方面在高ISO領域,SONY就是拼死拼活也不可能追上NIKON,那麼,SONY如果放棄「廉價135媲美中片幅」的大蛋糕,反倒去和NIKON拼高ISO,那就真是傻了。所以,對SONY新全幅的高ISO表現,千萬不要有任何過高的期待。
對焦和連拍:如同對待高ISO的態度,HASSELBLAD和MAMIYA等中片幅加數位機背所在的領域也不需要高速的周邊對焦。相比之下,極高的對焦精度(哪怕就一個中心點)才是這一領域的人所需要的。所以,SONY新全幅的中心對焦點絕對會在現有的雙十字中心對焦點上繼續做精,做到135系統中最強悍的(沒準是對著白牆也能對焦的)中心對焦點。而另一方面,其周邊對焦點,以及連續追焦以及連拍能力,未必會比A900有實質性的提高,甚至僅僅是像徵性的提高而已。
色彩和曝光的寬容度:如果上述分析沒有邏輯錯誤的話,那麼直擊HASSELBLAD和MAMIYA等中片幅加數位機背所在的領域,SONY必定會在色彩和曝光的寬容度上做得更強。換句話說,既然其針對性就是需要超高像素、超高解析度的超大幅風光、影棚市場,那麼濃郁的色彩和足夠的反差,這種直接出片能討好人的特性就完全沒必要了。取而代之的是盡可能淡但真實的色彩,以及盡可能接近底片和數位機背的寬容度和足夠的灰調。由此,有理由相信SONY新全幅的寬容度將再一次刷新135系統的寬容度極限。
鏡頭線:SONY現有的鏡頭有三個來源:ZEISS、G、TAMRON。不論G是SONY的新G,還是覆刻MINOLTA時代的老G,目前所有G都是建立在MINOLTA時代已有的鏡頭或鏡頭設計的基礎上的。而MINOLTA時代的鏡頭,雖然擁有超凡的個性和脫俗的色彩,但面對SONY未來對超高像素、超高解析度的需求,就各個趴窩了。新G也好,老G也好,現在來看都只會是SONY在完善ZEISS鏡頭前的過渡。等ZEISS鏡頭完善豐滿了,G也將壽終正寢。為什麼ZEISS鏡頭遲遲不推出呢?顯然是因為超高像素、超高解析度的市場還沒完全打開,A900的銷量太差,SONY穩妥起見不想冒險增加生產線而已。如果在對抗中片幅數位機背的路上走得順利,大量ZEISS充滿SONY高端鏡頭序列的日子就不遠了。
最後反駁一個可能的觀點。SONY目前的A550在高ISO、對焦和連拍上小有改進,一些朋友由此認為SONY將有能力在未來新全幅上在這方面做出更大的改進。NO。一方面,幾乎所有產品在高低端之間都有一個共同的區別,越是高端,功能越狹隘,針對性越強,越是低端,功能越豐富,普及性越強。不論SONY還是CANON、NIKON,其低端機身的主要指標,只有一個趨勢,那就是越來越彼此相似,換句話說就是越來越中庸,任何一項指標都不會很突出,也不會糟糕到讓人詬病。A550(甚至包括未來可能的APS-C新機A750)都會做得更普及,迎合更多大眾口味。但一旦到了高端,特別當像素上去的時候,SONY唯一應該做的是集中優勢(超高像素、超高解析度)來掀翻中片幅數位機背的市場,而絕不是把精力浪費在對嗆、高ISO、連拍等劣勢上。
總之,術業有專攻。凡是期待高ISO、對焦、高速連拍的兄弟,趕緊換系統是唯一的選擇。因為不僅A950,還是未來SONY所有新高端機,都不可能再反過頭來開發這一根本不屬於它、它也佔不到任何優勢的專業速度領域。另一方面,在專業畫質領域,SONY的新全幅將必定在像素、寬容度等強調畫質的方面,突破135系統的記錄。所有喜歡超高像素、超高解析度的兄弟們就有福了,如果順利的話,所有眼饞HASSELBLAD和MAMIYA等中片幅加數位機背,卻無力考慮那些天價相機的兄弟們也將夢圓了。
雖然在乎速度、不在乎畫質的人會離開SONY,祝福一下即將圓夢的兄弟們。
待朋友入手 α550,再借來測試後發表自己後續的心得,先附上 DCView 的評測:DCView 數位視野- Sony α550 特色、外觀及設計,供大家參考。
底下還有一些在 Youtube 找到的 α550 廣告以及產品介紹的影片:
α550 廣告篇(韓國)
α550 廣告篇(日本)
α550 廣告篇(台灣)
α550 產品介紹 By Camerlabs
網路賣場參考
留言
張貼留言
回應不用錢,請多多益善!懶得寫字按個讚也是相當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