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Olympus」標籤的文章

拾捌。卅捌

圖片
(Olympus AF-10 QD, Fuji REALA 100, 對,這是舊照。) 難得誠摯的,你問著;道貌岸然的,我應著。 正因為你們十八的探索,加速著三八老人的脈膊。 18 的夢想,38 的悵茫。

[底片集] Olympus 35 LC 卷二

圖片
使用相機: Olympus 35 LC 使用底片:Fujifilm REALA 100 過期 沖掃店家:台北紫羅蘭 留著這台,基本上是無悔的選擇。 這卷夯不啷噹拍了一個半月左右,其實很驚訝在這麼酷熱的環境之下,這卷過期片卻猛得像沒什麼過期一樣,不由得擔心起當手上的 REALA 拍完的那一天來臨,自己還能不能有這麼好的底片可以拍。 我們的底片時代,是不是快要結束了? 台南以下。 宜蘭以下。 其他本卷照片: Olympus 35 LC vol.2

[連動測距相機] Olympus 35 DC.1971

圖片
首先,這次介紹相機的照片不是我拍的,少了網子總覺得怪怪的,所以拖稿良久。 Olympus 於 1971 年推出了這款相機,DC 這名字不是 Digital Camera 哦,人家是叫做 Deluxe Compact,豪華隨身機的意思,蠻有梗的老實說。 梗都埋在那顆 40mm f1.7,F.Zuiko 六片四群的鏡頭,偏偏幫我拍實機照的舍妹將他給神隱起來了,請大家見諒。 此相機用上 40mm f1.7 的高級大光圈鏡頭,全自動判斷光圈快門,你除了過片、對焦、按快門以外,大概只剩下拍完要記得回片這樣,然而雖然是這樣完全不用腦的拍完,該大光圈的時候大光圈,該小光圈的時候小光圈,其實拍出來還蠻可以的,認真的推薦給覺得拍底片很麻煩的朋友,稍微想要手動控制光圈快門的朋友請轉台,同樣的機身外貌可以參考 35 RD,但我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人幫我收到,有借到再介紹謝謝。 官網的介紹裡,這款相機還配備有當年全球首發的技術,其實就是可程式控制閃燈的熱靴系統,他可以機身設定 GN,控制閃燈的出力,還有背光校正的機制,這技術現在來看稱不上什麼神,但 Olympus 用心致力於讓拍照變得簡單輕鬆,這用心還是值得大加稱許的。 相關連結: http://www.olympus-global.com/en/corc/history/camera/popup/ee_35dc.html Olympus 35 DC 主要規格: 使用鏡頭: F.Zuiko 40mm f1.7,最小光圈 f16,六片四群,濾鏡口徑 49mm,光圈全自動控制 (圖片來源手冊截圖) 快門: Seiko 快門,1/15 秒 ~ 1/500 秒,快門全自動控制 感光度: ASA 25-800 測光頭: CdS,測光範圍 EV5.5 (1/15, f1.7) ~ 17 (1/500, f16) 對焦方式: 疊影對焦,連動測距,最近對焦距離為 0.85m (圖片來源手冊截圖) 閃燈: 熱靴接電子閃燈,燈泡閃燈以 PC 孔連接,切換鈕在機身側邊 閃燈 GN 控制: 10-40 m 自拍器: 有,十秒 電源: 1.35V 的 PX625 一顆,通常現在都以 1.5V 的同型電池代用之 (圖片來源手冊截圖) 體積重量: 114x71x51mm,490 公克。

[底片集] 海邊那個女孩.Olympus AF-10 QD 卷六

圖片
使用相機: Olympus AF-10 QD 使用底片:Fujifilm REALA 100 Expired 沖掃店家:羅東阿正 小麥肌膚,愛看海的女孩; 絹絲長髮,按快門的女孩。 以下是這次我們兩個在海邊約會她拍的 其他本卷照片: Olympus AF-10 QD vol.6

[底片集] Olympus 35 DC 卷一

圖片
使用相機:Olympus 35 DC 使用底片:Kodak PJ 400 過期 沖掃店家:羅東阿正 夏天,RF 的季節。 其他本卷照片: Olympus 35 DC vol.1

[底片集] 北投.Olympus OM-2 卷九

圖片
使用相機:Olympus OM-2 with OM G.Zuiko 50mm f1.4 使用底片:Kodak T-MAX 400 (TMY) 沖掃店家:羅東阿正 前新故鄉。去年初拍的。 其他本卷照片: Olympus OM-2 vol.9

[底片集] 交界.Olympus OM-2 卷八

圖片
使用相機:Olympus OM-2 with OM G.Zuiko 50mm f1.4 使用底片:Solaris FG PLUS 100  過期 沖掃店家:羅東阿正 從宜蘭跨過與台北之間的交界,悠閒的蝴蝶變成忙碌的工蜂;然後在每日放電殆盡之前,得快快跨過邊境,重新補充能源。 照片以下。 其他本卷照片: Olympus OM-2 vol.8

節奏與三人新故鄉

圖片
(Olympus OM-2,OM G.Zuiko 50mm f1.4,Kodak PJ400) 因為喜歡,所以一家三口一起決定搬到新故鄉。 對成員中兩位台北出生的女孩子來說,這樣的生活環境或許是反差很大的。 我記得帶 Angel 參觀宜蘭的幼兒園時,園長講了很多,最有感覺的是關於『生命的節奏』。 踏著微涼的晨露,一早七點十分的客運,一天工作之後,晚上九點左右的班車,似乎也成了一種節奏。 有著相同節奏的也不少,前一晚同班車回羅東的通車人,隔天早上也出現在客運站,一起買票上車。 幾次都是隨到車站隨劃位,我總坐在最後排,高高的計算著載客率,睡一下嘛其實時間也不夠長,頂多就是聽個歌曲節奏閉目養神一番。 幾天下來,發現也有對節奏感要求強烈的通車人,固定劃上每天同一班車的同一個靠窗座位,從綠油油的農田到高樓高架林立,每日輪播。 覺得幸運的是,每次決定一種全新的節奏並不會得來八方四面的阻撓,反而從入學,找要租的房子,獲得了好多甜蜜卻又素未謀面的幫助,於是可以一直這麼任性著,追求自己喜歡的節奏。 要感謝的人太多,就謝天吧。

[底片集] Olympus OM-2 第七卷

圖片
使用相機:Olympus OM-2 with OM G.Zuiko 50mm f1.4 使用底片:Kodak PJ400 過期 沖掃店家:士林正典 其他本卷照片: Olympus OM-2 vol.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