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見,關於教育

IMGP1820
這篇很長唷!大家會不會睡著啦?

上週三聽了一場演講,談論「2020-台灣人新思維邏輯」,主講人是研考會「Vision 2020」擔任「思維頻道」的主持人,曾任政大商學院院長,財管系周行一教授。

http://thinking.vision2020.tw/


演講時間不長,前面是一段影片,引起聽眾對台灣現況的省思,比如,大學錄取率、生育率等等數字,點出台灣未來可能必須面臨的危機。

並從三種模式的高等教育型態,談台灣高等教育競爭力。
一、歐洲(芬蘭)模式:高賦稅,免費普及的義務教育,優質的大學。

二、香港新加坡模式:政府經費只扶助少量公立大學,提供高品質的高等教育,相較於台灣2300萬人有160幾所大學,香港700萬人僅有8所大學、新加坡近500萬人僅有8所大學,使得香港及新加坡能在全球大學排名領先,資源集中。

三、美國模式:普及的大學教育,高等教育以一個產業的型態,交由自由市場機制汰劣;州政府雖設立公立大學,透過市場競爭,高收費的私立大學卻成為美國最優秀的高等教育殿堂。

然而,台灣的教育制度雖有美國教育制度的皮,卻缺少了內涵,近年來從菁英化走向普及化,卻沒有機制加以汰劣,大學數量激增,讓台灣成為全球大學密度最高的國家。

教育資源的分配被稀釋,受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學生素質未見提升,在全球化競爭的浪潮之中,台灣的大學排名因國際研究交流偏低,始終未能大幅提升!

幾個重要的點:
一、年輕學者不願來台任教:在現行制度之下,各大學無法以較其他國家更高的薪資,吸引一流的學者來台任教,無論國際學者或是自台灣出國留學的學者,在師資無法提升的情況下,如何面對全球化競爭。

二、大學數量過多,資源無法集中,加以缺乏市場機制汰劣,將大學分級的制度尚未建立,各校面臨補助減少,卻又未能自主調整學雜費;私校辦學愈來愈困難,國立大學無論師資、資源皆優於私校,募款能力更強。

三、高教發展至今,造成排名較前、收費較低的國立大學學生,其家庭多為中產階級以上,然收費較高的私立大學學生,卻往往來自於較低的社會階層;古來透過教育,造成社會階級的流動,現今的台灣卻在數年的教改之後,社會資源愈趨集中,富者更富,窮者仍窮。

四、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近年錄取率已近百分之百,卻沒有更嚴格的控管畢業門檻,造成畢業生素質低落。

我的想法:
首先,從高教的市場化來談,對於尚未建全社會福利制度的台灣,目前來說是件不容易推行的事,反而更易造成富者更富,窮者更窮;高教市場化,是政府釋放對各大學財務上的控管,由各校自行決定師資聘任的薪資,以獲取更優秀的教學品質,透過各大學自主決定學雜費的收取,以自由市場機制決定學校的存續,價格訂得高的名校,念得起自然更是付得起錢的社會階級。

若談提台灣的就學貸款,以目前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約28000元來說,原本就來自於經濟較困難家庭的私校生,要償還這筆在人生尚未開始就負下的債,是否更加困難?更遑論有些經濟許可的家庭也能申請,然後利用極低的利率運用這筆資金進行投資的行為,讓情況更加惡劣!

我個人認為,幾個更深層的思維,才應該被提出來:
一、為什麼人人都得念大學?
二、只有高等教育能展現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嗎?
三、為什麼教改的立意雖佳?然而在台灣卻愈改愈慘?

我想,暫不談高等教育,先談談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透過教育,提供國家社會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使我們的國家更加文明進步,與國際競爭。我們會不會過度看重了高等教育?甚至認為高等教育的普及比起基礎教育重要多了,或是只不過為了數據上的好看,卻根本忽略了「本質」的提升。

教改的失敗,是因為制度上的失敗嗎?我想不是,錯在學了皮毛,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單從建構式數學來說,錯的不是建構式數學,而在沒有適當的師資及教學方法。

從根本上來說,當孩子的升學變成一種所謂父母的成就,教育就無法從本質上提升!過度功利的社會,制度雖改變了,但文化卻跟不上,補習班變得比以前更蓬勃了,孩子的學習壓力更大了,一綱多本的立意本佳,卻讓父母們強迫孩子要每本都念,才考得上拔尖的學校;父母要求孩子補習才藝,卻不是孩子想學的;父母拼命加班賺錢,送孩子上各種不同的補習班,填滿孩子的休閒生活。

我們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就恨學習,甚至痛恨父母,卻無法讓孩子擁有創造力、思辨的能力;我們的孩子,承受著我們的急功好利,來自父母成龍成鳳的龐大壓力使得他們消極以對,惡性循環之下,未來的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

如果要談高等教育,不妨先談談我們的社會,更應該讓孩子樂在學習,認識自己,從自主的成長獲得有意義的人生。「放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吧!孩子們希望受教育,獲取知識,進入名校,原本是件好事,但父母從中施力過多,求好心切,反致揠苗助長。

其次,我想所謂的義務教育,之於高等教育,才更是國家應長期大量投資,視為最重要的政策!芬蘭提供了完全免費的義務教育,高賦稅之下使得國家得以大量的資源,提供普遍且優質的義務教育;除此,芬蘭的受薪階級僅有極少的工時,使得父母可以有時間陪伴孩子閱讀,芬蘭孩子的上課時數很少,也沒有做不完的功課,「閱讀」是使得芬蘭的孩子競爭力不墜的主因,從自主的閱讀學習過程中,取而代之的是快樂的學習,而非枯燥無趣念書考試。

制度絕對沒有全然的完美,光從高賦稅、完全免費的義務教育、父母工時減少,在台灣也有正反兩面的意見。政府應該做的,不單只是制度的建立,更該持續性地進行社會改造,簡單來說,即是:「未來希望看到怎麼樣的台灣社會?」,與其急於進行各項經濟傾中的策略,難道不該從更宏觀的角度,好好看待教育的問題,這才是競爭力的根本來源。

個人淺見,談談我心目中台灣人應有的特質:
開放的心胸、自信的人格、豐沛的創造力、自由民主的素養

維持台灣社會高度的競爭力,朝開放的方向進行,即使是陸生來台,本也不該視為是政治性的考量,鎖國只是徒令台灣自滿,有自信但謙虛的懷抱世界,是國際公民的台灣,很需要具備的特質。

除此,民主的素養更應該紥根,這是台灣之於華人社會獨特珍貴的價值!台灣快變回警察國家了,不是嗎?為什麼不讓人民發聲,何以人民不需公投決定 ECFA?如果鼓勵人民接受國際的競爭,更不應抹殺人民自主的權利,難不成人民沒有智慧,需要單一獨裁的領導?自由民主的人民展現出對國家社會的認同,台灣才能在自信的腳步中,邁向國際。

台灣的教育不該再是統治者的工具,歷史不只是一再反覆背誦,教科書所言絕非唯一的正解,而是該讓孩子了解過去的傷痛,勇於多元的思考,找尋各種文化觀點,試著在各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除找到自己所屬的文化,也能找到對其他文化的同理,互相諒解,而不能再是統治者控制改造思想的工具!

教育該被解放,正如人民該被解放一般,我們不該在對立中成長,但絕非不存在差異,台灣有許多不同文化的族群,有差異不代表就有爭端,懂得尊重異己,才是民主的真諦。任何想從制度上箝制人民思想的統治者,都應該「放手」。

任何制度都是有利有弊的,我們透過教育追求社會公平,讓社會階層得以流動,應該建立更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提高富人稅賦,某種程度是實踐社會公平的方法,政府應該做的,是讓義務教育更為優質,且更加普及,窮人也能享受優質的義務教育。我覺得,台灣在追求人力素質提升的過程,看重的是虛假華麗的頭銜,而非整體提升的本質,造成了大家拼命想成為大學生,卻讓大學的素質比以往的高中還不如,台灣沈迷在增加量化的數據,卻忘了本質的進步。

我們該讓6年的小學與6年的中學,成為培養基礎人才的重要管道,這12年所培育出來的人才,應該充份反映這個社會需要多少基礎人力來穩固社會的發展,多少人繼續從事專業研究進入大學。如果基礎人才的素質提升了,國家的競爭力自然會在此基礎之上展開。

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應該在市場機制中進行更多的汰劣,除了學校的存續,還有文憑的給予。若要提升人力素質,絕不是一昧增加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更該是我們的高等教育能在國際間有多少研究產出。高等教育結合市場機制,台灣社會需要多少專業人才養成,才提供多少高等教育的機會,使用者付費。更該讓優秀的學生在市場機制中,獲得更多社會資源的支持。另外,也不要僅透過單一的評鑑機制來控制經費的補助,鼓勵大學朝特色領域發展並在經費上自主,朝向多元的方式發展,不要為了公平而補助高教。讓無法面對市場競爭的大學淘汰,才是台灣教育要從質的提升,最該走的路。

正確的看待高等教育,應該以「投資標的」視之,在各大學學雜費喊漲之餘,更應思索為大學生提供各優質的學習環境,不論是師資還是設備環境,而若能從投資的觀點來看大學教育,就該思索在大學畢業生僅有28000起薪的此時,擠破頭進入大學有無其必要,若能換個角度更清楚看待自己的需求,也許會發現,念大學可能根本不適合自己的孩子,也無須擔憂擠不上大學的門,也就是說,技職體系的比例絕不是像台灣現今的五比五,台灣真的需要這麼多大學生嗎?冷靜一點想想吧!如果只是為了大家都念大學而自己非念不可,這僅是盲從罷了,重要的不在你的學位,而是你所擁有的能力,夠不夠你面對未來的挑戰,有需要的話,再去求取學位也未遲。

總的來說,政府該追求的是普及優質的義務教育;至於高等教育,應該透過自由市場的機制中決定。高等教育,植基於優質的義務教育,實在不應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讓台灣的大學增加至今,豈是不成比例而已!

與其把資源浪費在高等教育,政府更應該投注大量的資源和心力,讓孩子們擁有快樂學習的童年,從教材的簡化,課程時數的縮減,以及父母的參與,我們都做了,但成效呢?我想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孩子為了念書考試而學習,倒果為因,應該讓孩子樂於學習,自然地把不斷的學習當做人生的目標,漸漸擁有足以面對未來人生的學習能力;台灣的教育評鑑孩子們的學習,從是否學到這個指標,慢慢變成了是否記得牢,重要的是啟發,而不是反複的練習,然而台灣的孩子在反複的練習之中,磨耗了原本對於學習的樂趣。

父母都希望孩子們成才,但不該是成為父母心目中的「才」,而更重要的是孩子們能否擁有自我認同,達到自我實現,這才是成「才」!「教育無他,愛與榜樣」,父母更應該做的,是給予更多的自主選擇的機會,與孩子對話,取代命令式的支配,用「愛」與「榜樣」使得孩子成長茁壯。

但是,談到「愛」,絕不是「寵愛」、「溺愛」,千萬不要擔心孩子失敗,而死命地保護著孩子;研究顯示貧窮失和的家庭是以往罪犯的背景,近年來愈來愈多犯罪的孩子,其家庭背景卻是家庭小康、和諧,顯見父母的愛,愛錯了方向!

我提到的「放手」,絕不是「放縱」,父母應該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但同時更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眼光,才能選擇正確的方向。不要把你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把你的思想,在與孩子溝通互動的過程之中,影響孩子,成為一輩子受用無窮的資產,這是父母所應該扮演的角色。體罰一定不是好的行為,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關懷溝通,使孩子擁有辨思的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就是「榜樣」。

拉拉雜雜寫了一堆,我也不是什麼咖,大家姑且看看就好,也歡迎提供您的想法。

希望讓我們可愛的下一代,擁有比我們還要進步的社會,更宏觀的視野,更有意義的快活人生。
IMGP1486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點誇張的準專業機.Minolta Alpha 7 (Dynax 7、Maxxum 7).2000

在 Excel 裡轉換 Unixtime 格式

Lightroom.製作並匯出 Pre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