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來自愛爾蘭的漢學博士 Henry Leperlier
今天遇見了來自愛爾蘭都柏林理工學院的漢學博士 Dr. Henry Leperlier (羅維文)。
幫別人解決電腦的問題,一直都是我的業務,同事的、外借場地客戶的、住宿山南居的房客,通通都在服務範圍內。今天有一位房客,焦急地通知我們山南居的網路連線異常,原本跟他約了十點半,但他因為有事必須外出,所以改於下午一點半再去幫他處理。
還沒去之前,我大概已經判斷了幾個常見的狀況,
一、通常,外國學者(包含大陸學者)來住宿山南居,網路不通的情況通常是因為設定了他們原本校園內的 Proxy 而沒有取消該設定,以致於瀏覽器始終無法正確連上。
二、再者,曾經遇過設置在一樓的 IP 分享器過熱出狀況,而無法正常配送 IP。
三、中華電信 ADSL 線路維修。
所以先查了一下中華電信是沒有故障通知,然後一點二十多分,我帶了一台 NB,想先到那裡去試試,大概可以先確認一下,不過,Dr. Leperlier 很準時的回來了,很客氣慈祥的一個人,所以便直接到他住宿房間裡去看看,接上我帶來的 NB 後,發現是 IP 無法正確配送,大概就知道是第二種情況了。
我說我要下去一樓的機櫃處理一下 IP Sharer,他也很熱切地想要知道之後要如何處理,因為他每一年都要到台灣住上近一個月,大約都會住在山南居大概十多天,加上他非常仰賴網路與家人朋友們聯繫,所以我就帶他看了一下機櫃,順便介紹一下這裡的網路架構,摸了一下 IP Sharer,熱翻了,我想大概快要接近 50 度吧!只能先拔掉電源,等到稍微冷卻之後再接上電源,再上樓去測試就一切正常了。
寫上面那些不是重點,跟他談論電腦問題的過程,他用很流利的中文跟我說明他所遇到的狀況,然後還問我是否不是台北人,他居然能注意到我的中文口音不道地,我覺得這真是太有趣了,而且我想回答他的問題,習慣上看到外國人還是會講上一兩句破爛的英文,他還提醒我說,講中文就可以了,哈哈,真的很奇妙耶!
所以跟他閒聊了一下,他說他每一年都會來台灣學中文,最近也開始學台語,「你會曉供台語否?」,他就這麼順口問了我,我用台語跟他說,台語是我的母語,應該會比中文說得好。他就說他剛剛是從學中文的學校走回來,赴一點半跟我約定的時間,早上因為他要去上課,所以沒辦法約十點半,我看他滿身汗,今天中午也真夠熱的,真的很不好意思。
他問了我的名字,我說「宗正」,Sounds like Chiang Kai-shek's Name "中正"。他告訴我他叫羅維文,四維八德、維護的「維」,文化的「文」;由於他也要去上下午的中文課,所以陪他走了一段路,他問我愛爾蘭的台語怎麼念,我說台語很少去翻譯外來語,所以愛爾蘭就念愛爾蘭;接著他告訴我愛爾蘭人也不常使用愛爾蘭語,我說在台北,常常也必須說中文,即使我的母語是台語,最後他轉過頭來想用台語向我說:「很感謝你的幫忙」,幫忙他還不會說,我念了幫忙的台語,最後補充了一句,like Obama's "BAMA",他很開心地笑了,繼續前往他學中文的地方。
全憑他相當流利的中文,我用愛爾蘭跟羅維文做為關鍵字,查到了一篇經典雜誌的文章:【大島系列】愛爾蘭 堅持作自己。
摘錄其中一段:
精通多國語言的他(羅維文,Henry Leperlier),雖然認為所有的愛爾蘭人都應該學習愛爾蘭語,但也道出了本地人的矛盾。很多人不會說愛爾蘭語,但被問及是否要放棄愛爾蘭語時,卻又搖搖頭。因為一旦放棄愛爾蘭語,似乎意味著失去了一項資產,講的英文,與英國、美國、澳洲一樣,身分認同上會有疑慮;但是,真的學了愛爾蘭語,似乎又無法和世界接軌,許多家長因此持反對意見,認為浪費時間。
如果語言是一種權力的象徵,那麼愛爾蘭人對愛爾蘭語某種程度上的執著與矛盾,或可視為殖民文化下所遺留的社會狀態,本土與外來,愛爾蘭試著從中找尋平衡點。羅維文博士耐人尋味地說:「一個大國是不會想到自己身分或語言的問題的。只有小國會意識到自己的小,因而特別在意自己的身分及語言。危險就在於,當你是個小國時,有可能缺乏自信,把自己想小了。」
如果語言是一種權力的象徵,那麼愛爾蘭人對愛爾蘭語某種程度上的執著與矛盾,或可視為殖民文化下所遺留的社會狀態,本土與外來,愛爾蘭試著從中找尋平衡點。羅維文博士耐人尋味地說:「一個大國是不會想到自己身分或語言的問題的。只有小國會意識到自己的小,因而特別在意自己的身分及語言。危險就在於,當你是個小國時,有可能缺乏自信,把自己想小了。」
用這句話來看台灣,不正是如此嗎?還記得「識正書簡」嗎?最後還必須向人民解釋這句話是向對岸說的。我們為了使用某些語言的族群,像是原住民語、客語,設立了院屬的委員會,以確保文化的多元得以延續,減緩其被強勢文化所淘汰。
然而,站在人類文明的角度,能夠成為強勢的語言多少代表其背後強勢的政治力與文化影響力,於是在今時世界幾乎都認為漢語即將成為下一個世代的強勢語言,從世界各地風行的漢語學習熱,可見一般。
而站在台灣的土地上,每天聽著藍與綠因為些微的立場差異,搞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論點,你又覺得如何?識正書簡不對嗎?開放中國學生不對嗎?會有人告訴你,這就是急統的訊號,警告著人民。如果,與中國如此接近的台灣願意抛開政治立場的成見,學習中國的文字,學習中國的用語,開放中國留學生來台,這不正如開放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來台灣一般,反而是了解台灣,甚至更清楚的告訴世界,台灣與中國,是多麼的不同,我們擁有華人社會少見的開放多元的文化,有人情味的地方,即使有一定比例的血緣與文化來自於中國,使用著接近的語言,使用較少人使用的正體字,台灣與中國,的確是截然不同的國度。
不過政府在政治上顯然仍未落實民主與人權便是,在國際人權評比的衰退,住民自決無法落實,人民的政治參與、集會遊行退縮,都把台灣一步步往回頭路上帶,如果經濟上開放有其必要,政府應該要做的,是取得多數人民的信任,做好各項風險的控管及配套措施,才是根本之道,而不是由總統主張「 ECFA 不涉及主權,無須公投」,這絕對是最大的錯誤!
面對中國經濟力急速的成長,也強化了他成為霸主的政治實力,這或可說是歷史演進的必然;台灣多數人希望能在政治上保有獨立自主,經濟上與世界各大經濟體都能友好的往來;不過在當前政治環境上,對岸中國是容不下台灣的過度自主,於是我們的政府採取弱化主權的妥協做法,希望能單從經濟層面先著手,以求延續連任之路,甚或是為了所謂不排除統一的路線。
寫到這裡,從經濟角度看起來像是合理的政治「傾中」路線,其實忽略了根本的問題,「獨特性」。台灣的文化是什麼?我想我們從來沒有仔細的思考過,我們崇拜著外來的文化,卻不曾認真的看待,台灣原生的南島文化,甚至也一再的揚棄,不同時間加諸在這塊土地上的殖民歷史;換個角度來看,這不全是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南島民族、西、葡、日本、中國的文明,都曾經為我們的土地注入不同的活力,你我的身上,不正都流著這些文明融合的血脈,而形成這麼個獨特的島嶼!然而,我們不能忘記,要把對岸中國視為對等的政治實體,則更應該積極主動的去認識,去了解;至於是否把對岸文字列為教材,這個討論也就不重要了,能夠具備認識及學習其他文化的心胸,恐怕才是真正重要的吧!
愛爾蘭能?台灣為什麼不能?從文化產業、知識經濟和教育著手,愛爾蘭積極建設在「看不見的東西上」。何以海角七號可以創下票房紀錄,因為在地精神、庶民文化的展現,是一種普世的價值,我們「哈」其他文化的同時,別忘了對你的土地,多一點熱情與關懷,對於自己的文化,必須存在一種驕傲跟自信;而這個自信,更來自於你對孕育你成長的這片土地,有多少的認識與關心。
我不知道我的認知對不對,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這絕對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外國朋友對我們的語言和文化,如此的熱情!
留言
張貼留言
回應不用錢,請多多益善!懶得寫字按個讚也是相當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