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為王.與朋友在 FB 閒聊對於數位內容的想望
因為我一直很關注數位內容的發展,不過對於現在的閱讀載具倒沒有那麼有興趣,技術推陳出新,會有更好的載具不斷出現,最主要是對於數位內容有著很高的期待,除了數位內容的共同標準,還有數位化個人出版的智慧產權的發展,個人認為,數位化的內容將是未來趨勢,僅管目前仍有尚待解決的問題,不過趨勢是不會改變的。
以前寫過一篇:釋放空間.解放圖書館.文明的入口,裡頭其實有提到一些看法 (也有關於 epub 的格式的介紹)。
最近也發現了一個網站:Pubu書城,提供雜誌、小說、商業理財等各類電子書,支援 pdf 及 epub 檔案下載,PC、手機及電子閱讀器皆可支援,既是出版社的通路,也提供素人作家出版的平台。
覺得還蠻有趣的,至少華文個人出版的平台已經出現了,而數位內容的發展還得繼續觀察,所以先跟大家分享這個網站:http://www.pubu.com.tw/
底下是閒聊的對話》(歡迎回應加入討論)
一開始是我轉載了一篇文章連結:您可以想像圖書館的預算被刪減後會怎樣嗎?,開始聊起來的。
咖哩:不管圖書館預算如何,我希望可以儘快把所有紙本圖書都電子化,讓圖書館成為典藏珍貴書籍的博物館,而實際的圖書館化身成為幾部主機,大家以後出書也都一律電子版,不要再砍樹了!
Jimmy Yen:說實在的,數位化的預算可能還要更高才成
咖哩:目前的收藏要一頁頁掃描甚至OCR成電子檔,是一件困難的事(Google做了好多年了),但假如一旦成為電子化,才有希望將內容做長久的保存以及分享,也才有希望從浩瀚書海中被需要的人『搜尋』到,願那一天儘快來臨!
Jesse Wang:以 IT 人來看電子化藏書不見的比較環保,你需要更多的電力、更多的電腦來儲存及備援,電力的製造跟電腦的製造目前就是非常不環保。更別說若干年後因為儲存媒介跟檔案格式的變更,很可能反而讓一堆電子檔都無法再使用。早期的卡帶現在已經不太能找到設備來讀取,反而幾千年前的羊皮紙跟竹簡還能看內容。
咖哩:儲存不一定需要電力持續support,但是紙本書籍的照顧需要溫濕度控制,你可以想一想,在一般沒有控制溫濕度的空氣中,隨身碟比較耐放還是紙本,更何況隨身碟還只是很隨便的儲存方式。
你如果要說這些硬體的製造很不環保,那麼,紙本書籍世世代代都要吹冷氣控制溫濕度,甚至講究一點還要燈光的控制,長久下來這些照護成本一定超過電子儲存方式,純粹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
只有複製率高的電子形式才能維持不死,你所提的羊皮紙與竹簡恰好是最糟糕的例子,數千年前存活至今的羊皮紙與竹簡比例非常低,要不是少數被放在氣候合適的古墓中陪葬,如今根本不可能問世。
Jimmy Yen:你們兩個說的都有道理,就電子化的過程來看,現在比較嚴重的問題是"標準",各家(聯盟)都有自己格式的電子內容,因為事涉閱讀載具與數位內容銷售的大利益,所以暫且不論保存,我覺得要先把統一的介面形成了,然後當閱讀工具普及加上使用者普遍接受度提高(至少要更優化閱讀的舒適度),使用量達到了,才有人會願意大量地把原來的文獻內容給數位化,甚至是採用通用的標準產出全新的數位內容。
數位化的載具應當可以提供較之傳統書籍更多內容的可能,透過網路。不過這跟有人喜歡在網路上找資料,有人則仍舊傾向傳統閱讀形式,至少我覺得還沒到完全偏向哪一邊的時候,而我現在想想,我們可能習慣也願意用快速的電腦網路來尋找資訊,如果老了,至少我們習慣的資訊提供來源 (電腦網路) 也必須跟著進入銀髮族產業思維才行,比如說字要夠大啦,顯示器要夠舒適等等。
Jimmy Yen:現在的數位內容被導向比較動態的影片內容,事實上也可以說因為為格式的相容性較高,所以這樣的數位內容"目前"比較有發展的前景(量可以大得起來),但仍舊缺乏想像中的數位文字內容的豐富形式(不單單只是影片或多媒體)。要說是現代人習慣快速的影片形式來吸收資訊嗎?亦是亦非吧,應該是說靜態的那一塊還沒有感覺成功的範例出現。
另外一個是,閱讀載具太貴了!
Jimmy Yen:不過至少有一個幾乎不會改變的交集:"網路"
所以我覺得隨著網路媒體形式的革新,應該可以看到「開放而通用的」數位內容形式的產生,當然這就得開始談新一代著作權等等更深的問題,從技術上和形式上有能力保障著作權者的權益,接下來的世界每個人都是出版者。
最後還是回歸既存的文獻經典,配合數位化的變革會有什麼樣的高度延伸性,這應該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學歷史的時候不是都要比較年代比較來比較去的嗎?以後會很有趣,我的想像)
留言
張貼留言
回應不用錢,請多多益善!懶得寫字按個讚也是相當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