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RangeFinder」標籤的文章

[連動測距相機] Olympus 35 DC.1971

圖片
首先,這次介紹相機的照片不是我拍的,少了網子總覺得怪怪的,所以拖稿良久。 Olympus 於 1971 年推出了這款相機,DC 這名字不是 Digital Camera 哦,人家是叫做 Deluxe Compact,豪華隨身機的意思,蠻有梗的老實說。 梗都埋在那顆 40mm f1.7,F.Zuiko 六片四群的鏡頭,偏偏幫我拍實機照的舍妹將他給神隱起來了,請大家見諒。 此相機用上 40mm f1.7 的高級大光圈鏡頭,全自動判斷光圈快門,你除了過片、對焦、按快門以外,大概只剩下拍完要記得回片這樣,然而雖然是這樣完全不用腦的拍完,該大光圈的時候大光圈,該小光圈的時候小光圈,其實拍出來還蠻可以的,認真的推薦給覺得拍底片很麻煩的朋友,稍微想要手動控制光圈快門的朋友請轉台,同樣的機身外貌可以參考 35 RD,但我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人幫我收到,有借到再介紹謝謝。 官網的介紹裡,這款相機還配備有當年全球首發的技術,其實就是可程式控制閃燈的熱靴系統,他可以機身設定 GN,控制閃燈的出力,還有背光校正的機制,這技術現在來看稱不上什麼神,但 Olympus 用心致力於讓拍照變得簡單輕鬆,這用心還是值得大加稱許的。 相關連結: http://www.olympus-global.com/en/corc/history/camera/popup/ee_35dc.html Olympus 35 DC 主要規格: 使用鏡頭: F.Zuiko 40mm f1.7,最小光圈 f16,六片四群,濾鏡口徑 49mm,光圈全自動控制 (圖片來源手冊截圖) 快門: Seiko 快門,1/15 秒 ~ 1/500 秒,快門全自動控制 感光度: ASA 25-800 測光頭: CdS,測光範圍 EV5.5 (1/15, f1.7) ~ 17 (1/500, f16) 對焦方式: 疊影對焦,連動測距,最近對焦距離為 0.85m (圖片來源手冊截圖) 閃燈: 熱靴接電子閃燈,燈泡閃燈以 PC 孔連接,切換鈕在機身側邊 閃燈 GN 控制: 10-40 m 自拍器: 有,十秒 電源: 1.35V 的 PX625 一顆,通常現在都以 1.5V 的同型電池代用之 (圖片來源手冊截圖) 體積重量: 114x71x51mm,490 公克。

[連動測距相機] Konica IIIA.1958

圖片
先來點題外話,首先在今年 斷捨離專案 方興未艾之際,在下怎麼可能還入手任何玩具。 幸好有位賴格子先生不忍見到弱格的荒廢,承諾願意無限量提供相機供敝人品玩摳摸,在此,我想邀所有讀者一起,向這位偉大的贊助者鼓掌。 這款 Konica IIIA 市場上不乏 前輩 介紹,大家也都知道他當年賣的不便宜,所以現在賣他的人價錢也不想太便宜,畢竟單單就觀景窗放大率 1:1 就算是前無古人,後大概也沒什麼來者的完美光學科技,只是大部份平庸的我們都嫌他重而已,要記得,他不重,他是好東西! Konica IIIA 鏡頭有兩種版本,48mm f2 Hexanon 和 50mm f1.8 Hexanon,比較表如下: 尺寸 133x81x65mm 133x81x70mm 重量 800g 820g 鏡頭 Hexanon 48mm f/2 Hexanon 50mm f/1.8 當時售價 ¥32,800 ¥34,800 在下對於小西六於 1959 年推出的後繼機 IIIM 很感興趣,IIIM 有測光再加上可以拍半格,文青一定愛死了! 參考連結: http://www.dantestella.com/technical/koni3.html http://camerapedia.wikia.com/wiki/Konica_(I),_II_and_III Konica IIIA 特點 一、過片:按壓兩次鏡頭旁的過片桿過一張,據說不同的過片方式都會讓使用者興奮,就像在下也曾經迷戀過 天線機 按一下過片的那種感覺,我是比較寫不出來說這個過片桿有什麼四道優雅的弧線組成云云,個人比較務實一點,過片桿連按兩次,按起來蠻順手的是真的,拍照的左手不會閒著沒事幹,拍完很自然的就按兩下過片。 跟天線機比一比 二、觀景:前面說過 1:1 的放大率,有文章說到 Konica IIIA 是第一款取景框線自動調整的相機,總體來說,觀景窗內的影像明亮清晰,對拍攝者來說絕對就像愛車人士開到好車的那種爽快。 三、重:必要時可以當武器敲破敵人的頭! 四、有型:這很見仁見智,但這台從正上方看下去的八角形機身,我還蠻喜歡的。 Konica IIIA 主要規格 (50mm f1.8 版本) 對焦方式: 連動測距,疊影對焦。 快門: Seikosha-MXL ...

[底片集] Minolta Hi-matic E 卷二

圖片
使用相機: Minolta Hi-matic E 使用底片:Perutz Primera 200 Expired 沖掃店家:羅東阿正 低潮,無奈;高潮,不來。 其他本卷照片: Minolta Hi-matic E vol.2

[連動測距相機] Minolta Hi-matic E.1971

圖片
日系 70 年代的 RF 相機中,有七台被有心人命名為七劍,很剛好我一台都沒有。 當然七劍都有與同時期 RF 相機相比之下所產生的優點,但其實就像你或許在 Panasonic 推出 GF2 的時候仍然喜愛 GF1 多一點,那都是一種見仁見智的感受,對於別人的推薦清單,你可以認同並追捧,但就是需要多付一點錢。 比如說大家一直說 Canon QL17 長得多好看多強大什麼鬼的,我是可以認同保留全機械操作再送你自動曝光功能,這對於幾十年後的收藏者或擁有者來說,電子部份壞掉還能繼續拍照是蠻好的,但你千萬別跟我說他長得有多好看,比他好看的相機多的是! Olympus 列席七劍名單也太多台,大概只能說是對手太弱而不是真的太強,畢竟要認真湊出七台還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最後是七劍裡面有一台 Petri Color 35,一來他是估焦,二來他光圈最大也只到 f2.8,我一直都認為可能連他自己都被列名的有點莫名奇妙吧,他可能會說, Petri ES Auto 我兄弟更強大家怎麼都不認識來著。 言歸正傳,如果你要找一台大於 f2 的大光圈 RF,又能接受除了設定 ISO 和閃燈 GN 之外什麼都沒辦法控制 (當然可以設定 ISO 你可以做一些手腳,頂多就是加減 EV 的遊戲而已),光圈快門完全交給相機處理,那麼你就可以參考這台 Minolta Hi-matic E。 Hi-matic E 比名列七劍的 Hi-matic 7SII 多了貼心的底片裝片指示,一樣大的 f1.7 光圈,最速快門到達 1/1000 秒比 7SII 還讚,而且血統純正不像 Hi-matic 7SII 一般被認為是 Cosina 代工製造。 來跟 Hi-matic CS 比一下大小: 主要規格 感光度支援: ASA 25 ~ 500。 鏡頭: Rokkor-QF 40mm f1.7,為 Minolta 早期有標示鏡片結構的鏡頭,Q = 4,F = 6,鏡片結構為六片四群,口徑 49mm。 最近對焦距離: 0.8 m。 自拍撥桿: 有,約 10  秒。 測光: CdS-meter,全自動曝光,沒得設定光圈快門。 快門: Seiko ESF 電子式鏡間快門,2 秒 ~ 1/1000 秒,沒有 B 快,為鏡間快門機種少見的 1/1000 秒快門,以年份來看應該...

[底片集] 街.Minolta Hi-matic E 卷一

圖片
使用相機: Minolta Hi-matic E 使用底片:Kodak GC400 Expired 沖掃店家:羅東阿正 上班途中,台北的街。 走在路上,宜蘭的街。 其他本卷照片: Minolta Hi-matic E vol.1

[底片集] Olympus 35 DC 卷一

圖片
使用相機:Olympus 35 DC 使用底片:Kodak PJ 400 過期 沖掃店家:羅東阿正 夏天,RF 的季節。 其他本卷照片: Olympus 35 DC vo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