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精選輪播」標籤的文章

[拍立得相機] Polaroid Spectra System SE・1986

圖片
Polaroid Spectra》 八零年代,Polaroid 推出了 Spectra 系統,提供一種相較於以往 100 系、600 系更為寬幅的影像比例,整張相紙約為 10.2 x 10.5 公分,成像畫面則為 9.2 x 7.3 公分。 簡單一點描述畫面比例的感覺,大概就是原本 66 1:1 的畫面比例,變成了 67 和 68 之間的畫面比例。 來看一下 Polaroid Spectra System 當年的廣告 (From: http://youtu.be/mgIPV20QAgY ) 國外有個 部落客 的說法,我略有同感。我自己覺得 Spectra 系統的電子系統穩定性高多了,無論是對焦和測光,Spectra 提供了更大的片幅和新的成像顯像技術,同樣簡單的拍攝,更好的成像品質,卻似乎沒有形成比 600 系更貼近消費者端的流行。 Spectra System SE 簡要規格》 鏡頭: 125mm f/10 3-element Quintic Lens,SE 機種的鏡頭有些會標示 Glass Coated Lens 快門: 電子快門,快門速度 2.8 秒 - 1/200 秒 曝光: 全自動 Polaroid 聲納自動對焦系統 可鎖定對焦於無限遠或切換為自動對焦 對焦距離顯示於觀景窗內(可切換為英制 feet 或公制 M 顯示) 內建自動電子閃燈 內建自拍機制 可外接電子快門線 可用的底片:Polaroid 1200, Polaroid 700, Polaroid 990, Polaroid Image/Spectra 可外接近攝鏡、濾鏡等 手冊截圖 一些 Spectra 系統改機和玩樂的影片》 Double exposures on Polaroid Spectra Modify Your Polaroid Spectra to use Sheet Film 拿 2005 年過期的 1200 試拍了幾張,蠻好玩的。 with F112 Close-up lens,固定對焦距離約 30 公分,祝大家新年快樂! 然後是 impossible 出的 color for spectra

[傻瓜拍相機] Universal Mercury II.1945

圖片
二戰後由美國 Universal Camera Corporation 推出的 Mercury II(水星二號)。 Universal 公司於 1932 年在紐約成立,以製造相機、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以及軍用的雙筒望遠鏡為主,大部份皆以 Univex 品牌推出,這公司在 1952 年宣布破產,但大約於 12 年後的 1964 年才停止公司營運。 MERCURY 系列 早在二戰前,Universal 便推出了水星系列的相機,其實 1938 年推出的水星一代(MERCURY I,MERCURY MODEL CC)是世界上第一款相機內建金屬接點觸發的閃燈靴座(熱靴),在那之前所有的閃燈靴座都只是讓閃燈架在相機上面,另外再透過連接線連動快門。 最早的熱靴設計,From US2270311 專利文件。 水星系列的快門也是很獨特的設計,據說就是因為 Universal 公司是生產電影攝影機專門的公司,所以在 MERCURY 快門的設計上,才會採用旋轉式的快門,而非一般我們看到的横走或縱走的簾幕設計。 少見的旋轉式快門設計,From US2274707 專利文件。 MERCURY I 水星一代更是早在 1938 年就推出的半格片幅可換鏡相機,但當時採用的底片型式並非目前我們所見的由 KODAK 推出的 135 底片型式,而是由 UNIVERSAL 公司和比利時的 Gevaert 公司簽約製造的特殊底片型式。 MERCURY 系列也創下快門速度的紀錄,當時德國的 Zeiss Ikon 推出的 Contax II,最速快門為 1/1250 秒,而 MERCURY 則是完成了最速快門為 1/1500 秒的相機,資料上稱該款相機為 MERCURY MODEL CC - 1500。 資料參考: “America’s Challenge to the World’s Finest Cameras” – the UniveX Mercury Model CC World’s Fastest – the Mercury CC-1500 Superspeed Univex Mercury: The American Way 戰後 MERCURY II 二戰後所推出的水星二代(MERCURY II),基本上沿襲了水星一代的設計,最重要的是採用了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 13...

[連動測距相機] Olympus 35 DC.1971

圖片
首先,這次介紹相機的照片不是我拍的,少了網子總覺得怪怪的,所以拖稿良久。 Olympus 於 1971 年推出了這款相機,DC 這名字不是 Digital Camera 哦,人家是叫做 Deluxe Compact,豪華隨身機的意思,蠻有梗的老實說。 梗都埋在那顆 40mm f1.7,F.Zuiko 六片四群的鏡頭,偏偏幫我拍實機照的舍妹將他給神隱起來了,請大家見諒。 此相機用上 40mm f1.7 的高級大光圈鏡頭,全自動判斷光圈快門,你除了過片、對焦、按快門以外,大概只剩下拍完要記得回片這樣,然而雖然是這樣完全不用腦的拍完,該大光圈的時候大光圈,該小光圈的時候小光圈,其實拍出來還蠻可以的,認真的推薦給覺得拍底片很麻煩的朋友,稍微想要手動控制光圈快門的朋友請轉台,同樣的機身外貌可以參考 35 RD,但我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人幫我收到,有借到再介紹謝謝。 官網的介紹裡,這款相機還配備有當年全球首發的技術,其實就是可程式控制閃燈的熱靴系統,他可以機身設定 GN,控制閃燈的出力,還有背光校正的機制,這技術現在來看稱不上什麼神,但 Olympus 用心致力於讓拍照變得簡單輕鬆,這用心還是值得大加稱許的。 相關連結: http://www.olympus-global.com/en/corc/history/camera/popup/ee_35dc.html Olympus 35 DC 主要規格: 使用鏡頭: F.Zuiko 40mm f1.7,最小光圈 f16,六片四群,濾鏡口徑 49mm,光圈全自動控制 (圖片來源手冊截圖) 快門: Seiko 快門,1/15 秒 ~ 1/500 秒,快門全自動控制 感光度: ASA 25-800 測光頭: CdS,測光範圍 EV5.5 (1/15, f1.7) ~ 17 (1/500, f16) 對焦方式: 疊影對焦,連動測距,最近對焦距離為 0.85m (圖片來源手冊截圖) 閃燈: 熱靴接電子閃燈,燈泡閃燈以 PC 孔連接,切換鈕在機身側邊 閃燈 GN 控制: 10-40 m 自拍器: 有,十秒 電源: 1.35V 的 PX625 一顆,通常現在都以 1.5V 的同型電池代用之 (圖片來源手冊截圖) 體積重量: 114x71x51mm,490 公克。

[傻瓜拍相機] Carl Zeiss Jena Werra 1.1955

圖片
感謝賴格子先生繼續提供撰寫文章的素材! 這一款是 Werra 系列中的 Werra 1,約於 1955 年推出,與初代 Werra 不同的地方為改用 Carl Zeiss Jena Tessar 50mm f2.8 鏡頭,在過片環的部份加上與機身相同的綠色蒙皮。 Werra 系列的設計十分簡潔,機頂除了快門鈕和測光指示以外一片平坦,計數器、回片、開底片室等機制通通放在機身底部。 過片是這款相機的特點,將鏡頭外圍的那一圈順時針轉一圈就過一張 (機身正對我們時),認真想想,還真的沒遇過這樣過片的相機;另外,鏡頭蓋子反裝鎖在鏡頭上就成了遮光罩,總之是很小巧簡單的相機,前幾代為估焦機,並為固定鏡頭,據說後來有推出可換鏡的 Werra,Werra 的版本眾多,之後如果有機會玩到其他台再來比較看看吧。 機背的蒙皮上有 Werra 的字樣,並且有一個 ASA 設定的轉盤,讓攝影者紀錄目前正在使用的底片感光度。 打開底片室是推開整個後蓋的方式,基本上就像一些德俄早期的 RangeFinder 的設計。 冼鏡光老師於 2008 年介紹了一篇完整 Werra 系列的文章,詳細參考: Carl Zeiss Jena的相機:Werra系列(1954) 。 Werra 1 主要規格 使用鏡頭: Carl Zeiss Jena Tessar 50mm f2.8,最小光圈 f16 對焦: 估焦拍攝,鏡頭最近對焦距離為 0.9m。  測光: 硒電池 快門速度: Synchro-Compur 快門 (1 秒 - 1/500 秒、B 快門) 重量: 約近 500公克重,今天特別拿了一台西德 Stube 出的 Kitchen Scale 廚房秤來假掰一下。 Werra 其他相關資料 http://photo-analogue.blogspot.tw/2011/11/werra-1.html http://elekm.net/zeiss-ikon/werra3/ http://lippisches-kameramuseum.de/Zeiss_Carl_Jena/Zeiss_Jena_Werra_1.htm http://camarasclassicas.blogspot.tw/2010/09/werra-design-that-came-from-e...

[古典相機] Kowa Model E.1961

圖片
關於 Kowa Kowa,日本的相機製造商,約於 1954 年至 1978 年生產相機,目前的 Kowa 繼續生產雙筒望遠鏡和天文望遠鏡等產品,Kowa 較為知名的產品為 Kowa Six SLR,被稱為窮人的哈蘇,於 1974 年推出最後一款相機為 Kowa Super 66,為 Kowa Six 的升級版本。 1960 年代,Kowa 推出了一系列的 135 SLR 相機,皆採用鏡間葉片快門,推出以下幾款: Kowaflex Kowa Model E Kowa H Kowa SE Kowa SE R Kowa SE T Kowa SE T R Kowa SE T R 2 Kowa UW190 其中,1972 年推出的 Kowa UW190 為一款固定 19mm 鏡頭的 SLR 相機,這幾款相機中也有於 1968 和 1970 推出可換鏡的鏡間葉片快門 SLR: Kowa SET R 以及 Kowa SET R2 ,與當時的西德 Voigtlander Ultramatic 以及 Kodak Retina Reflex 系列都是採用鏡間快門的 SLR 機種,但 Kowa 是當時推出光圈最大的公司,其可以搭配的鏡頭焦段:Kowa SETR 1:1.9 f=50mm、Kowa R 1:1.8/50、Kowa R 1:2.8/35、Kowa R 1:3.5/100、Kowa R 1:4/135 這幾顆。 參考資料: Camerapedia 關於 Kowa Model E 與規格 為 Kowa 整個 135 SLR 產線的第二款相機,此款相機內建了光電池測光,但並非 TTL 也無連動設計,外觀上來說,在軍艦部放上大大的光電池測光頭是最大的特色,配備一顆 Prominar 50mm f2 鏡頭。 我個人在裝片的時候,曾經對這款相機設計的上片機制感到懷疑,不敢確定能否穩穩卡住底片,因為實在是太容易上片了,1961 年有這樣的上片設計還蠻讓我驚奇的。 (參考右圖,圖片來源: http://www.mediajoy.com/en/cla_came/kowaflexE/4.html ) 反光鏡打下來的聲音不小,800 多公克的重量看起來雖然不能算輕,但握持感不錯的其實。   鏡頭 : Kowa 50mm f/2 ...

[連動測距相機] Konica IIIA.1958

圖片
先來點題外話,首先在今年 斷捨離專案 方興未艾之際,在下怎麼可能還入手任何玩具。 幸好有位賴格子先生不忍見到弱格的荒廢,承諾願意無限量提供相機供敝人品玩摳摸,在此,我想邀所有讀者一起,向這位偉大的贊助者鼓掌。 這款 Konica IIIA 市場上不乏 前輩 介紹,大家也都知道他當年賣的不便宜,所以現在賣他的人價錢也不想太便宜,畢竟單單就觀景窗放大率 1:1 就算是前無古人,後大概也沒什麼來者的完美光學科技,只是大部份平庸的我們都嫌他重而已,要記得,他不重,他是好東西! Konica IIIA 鏡頭有兩種版本,48mm f2 Hexanon 和 50mm f1.8 Hexanon,比較表如下: 尺寸 133x81x65mm 133x81x70mm 重量 800g 820g 鏡頭 Hexanon 48mm f/2 Hexanon 50mm f/1.8 當時售價 ¥32,800 ¥34,800 在下對於小西六於 1959 年推出的後繼機 IIIM 很感興趣,IIIM 有測光再加上可以拍半格,文青一定愛死了! 參考連結: http://www.dantestella.com/technical/koni3.html http://camerapedia.wikia.com/wiki/Konica_(I),_II_and_III Konica IIIA 特點 一、過片:按壓兩次鏡頭旁的過片桿過一張,據說不同的過片方式都會讓使用者興奮,就像在下也曾經迷戀過 天線機 按一下過片的那種感覺,我是比較寫不出來說這個過片桿有什麼四道優雅的弧線組成云云,個人比較務實一點,過片桿連按兩次,按起來蠻順手的是真的,拍照的左手不會閒著沒事幹,拍完很自然的就按兩下過片。 跟天線機比一比 二、觀景:前面說過 1:1 的放大率,有文章說到 Konica IIIA 是第一款取景框線自動調整的相機,總體來說,觀景窗內的影像明亮清晰,對拍攝者來說絕對就像愛車人士開到好車的那種爽快。 三、重:必要時可以當武器敲破敵人的頭! 四、有型:這很見仁見智,但這台從正上方看下去的八角形機身,我還蠻喜歡的。 Konica IIIA 主要規格 (50mm f1.8 版本) 對焦方式: 連動測距,疊影對焦。 快門: Seikosha-MXL ...

[中判相機] Mamiya Universal Black.1971

圖片
入手 Mamiya Universal 一年了,到現在他還是我愛用的中片幅相機伙伴。 上一篇介紹了 Mamiya Press 系統的初代機 Mamiya Press Standard ,黑色款的 Mamiya Universal 則是整個 Mamiya Press 系統的最後一台機身,由於上一篇已經寫到 Mamiya Press 系統的整體概觀,就不多談,還有需要請先參考 Mamiya Press Standard 這篇。 Mamiya Universal 和 Polaroid 600 SE Mamiya Universal 和 Polaroid 600 SE 這兩位都由 Mamiya 製造的孿生兄弟,網路上有很多整理好的文章可以參考,便不贅述,請參考連結: Mamiya Universal VS Polaroid 600SE By moominsean Review - The Goose - Polaroid 600 SE `Professional`.  (filmwasters.com) Mamiya Universal By KaMing MAMIYA三連發第一彈!UNIVERSAL、SUPER 23 6x9新聞機!!By 武陵姬 簡單來說,Mamiya Universal 和 Polaroid 600 SE 雖然是兄弟,但機背與鏡頭 Mount 規格都不相同,無法通用。 以鏡群來看,Mamiya Universal 可以接自家 Press 系統的所有鏡頭,而 Polaroid 600 SE 只有三顆鏡頭。 以機背來看,Mamiya Universal 和 Polaroid 600 SE 的規格不同,但都還可以找到相對應轉換的機背,只是以平均市場價格來看,Mamiya Universal 的機背便宜又好找的多了。 Mamiya Universal 好在哪? 一、同時搞定中片幅和 3x4 Packfilm 如果從所有的中判相機找一台可以拍 120 底片,還要可以拍滿 3x4 Packfilm 的機種,至少有幾個條件: 機背可換 機身腔室和底片室開口夠大 鏡頭成像圈能涵蓋 3x4 所以除了 Mamiya Universal (Polaroid 600 SE)、Graflex XL  這兩款 2...